分泌性中耳炎
手术指征为分泌性中耳炎持续在4月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持续或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存在(只要是高危患儿,无论积液时间长短,都应该尽早手术);鼓膜或中耳结构损害。
应该综合基层医生、耳鼻咽喉科医生和家人的意见,权衡手术利弊。
随访患儿的手术指征为:
较好耳的听力水平达到40dB或以上;
长期分泌性中耳炎并出现了耳痛、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碍和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鼓膜后上方内陷囊袋;听骨烂蚀;
内陷粘连和内陷囊袋内角化物的积存。
手术术式包括首选鼓膜置管术(可使中耳通气状态保持12~14个月);
有鼻堵、慢性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等指征时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不建议4岁以下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
再次手术时可行腺样体切除术和鼓膜切开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或不置管;
不建议单独行鼓膜切开术(使中耳通气仅仅保持几天,激光辅助鼓膜切开也只使中耳通气保持几周)或单独行扁桃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无确切疗效)。
再次手术问题:在鼓膜置管脱管的患儿中,20%~50%的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复发,需要再次手术。建议再次手术时,无论腺样体大小,都应该行腺样体切除术(但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
因为它使再次手术率降低50%。再次手术的疗效好(对于2岁儿童的再手术疗效明显,而对于3岁儿童的再手术疗效最明显)。
术式采用鼓膜切开+腺样体切除(>4岁);鼓膜置管+腺样体切除(<4岁)。再次手术时,鼓膜置管尤其适合于高危患儿并且必须根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和鼓膜、中耳黏膜有明显炎症的患者。
手术并发症:
急诊手术中麻醉的死亡率为1:50000或更低;
小儿在麻醉中较成人更易出现喉头和气管的痉挛;
鼓膜穿孔的发生率为2%~17%,需要修补;
腺样体切除术的出血率为0.2%~0.5%,腭帆功能障碍为2%,还有鼻咽部闭锁或持续腭帆功能障碍(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技巧)。
应该权衡是观察随访还是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并建议每3~6月或更短间期复查一次。在观察阶段不宜继续观察等待的患者有:不能定期复查的患者;高危患者或并发有其他疾病的患儿。
3.其他补充治疗手段
(1)补充或替代性治疗 常见的补充及替代疗法包括推拿按摩、微波、限制饮食(如限制奶制品)、中草药、补品、针灸、中药等疗法。
(2)抗过敏治疗 据报道,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存在过敏者为10%~80%不等。长期以来一直怀疑分泌性中耳炎和过敏因素两者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循证医学研究认为抗过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资料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和足够的证据。
》》》登陆潍坊市潍城区交通医院官方网站可进行在线咨询,电话:0536-2100120,QQ:761148888,预约就诊可免专家挂号费和初步检查费,享受医疗补贴,优先安排就诊,无需排队等待《《